在文章第 1 部分,我們談了買入策略性啤打債券ETF前須問的3個問題,餘下我們將續談其餘 3 個問題。
基金有多積極追求其目標因子?
愈積極追求因子的基金通常承受更大的主動風險:更大機會表現優於預期或差於預期。資金可以通過設置更高門檻,以及將因子特徵納入其加權方法,以加強其因子偏向性。然而,偏離市值加權有可能增加交易成本,使基金更難追蹤指數,因大多數取代加權的方法都會持重規模較小且交易量較細的債券。
基金的起始範圍或類別基準的追蹤誤差是衡量基金活躍風險程度的一種好方法。這指標能顯示基金的積極買賣會令業績偏離投資範圍多少。相比專注高收益債券的基金,專注投資級別債券的策略性啤打基金多數擁有較低的主動追蹤誤差。
投資組合有甚麼限制?
雖然定立限制能控制基金偏向因子的強度,但實行投資組合限制是謹慎的做法,因為它們能限制組合風險並使基金更多元化。如果沒有限制,基金可能會作出非故意的傾斜及受到風險補償不足的影響。限制可以防止價值策略變得過於激進,或者使高質素的基金過於保守。最常見的限制包括:
- 成交量
- 起始領域的追蹤誤差
- 存續期
- 信貸風險
- 板塊的權重
- 發行人權重
基金承受多少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
能提供穩定市場回報的基金很有可能比市場承擔更大的風險。雖然信貸和利率風險往往會在長線得到回報,但並非萬試萬靈。謹記,信貸風險與股權風險有正向關係,因此承受信貸風險愈高的基金,分散股權風險的效力便愈低。
為了衡量存續期和信貸風險,比較基金持股的平均存續期及信貸評級的分佈,可視作為起始投資領域的指標。
收益率也是衡量風險的一個好指標。收益率數據可以用基金的SEC收益率,或基金持股的平均期權調整息差(option-adjusted spread)。如果債券提供高收益,它幾乎肯定存在某程度的風險;信貸、存續期、流動性等等。基金的基準相對收益率通常與相對信貸風險或利率風險一致。如果不是的話,便要更深入查探一下。
以回報為基礎的因子回歸分析可協助投資者描繪基金信貸風險和利率風險的完整狀況,以及在控制風險後表現能否跑贏大市。這種方法需要至少三年(最好五年)基金每月回報數據或其追蹤的指數。我們使用的模型試圖解釋基金的超額收益、除無風險利率的回報,當中以其信貸風險、存續期和剩餘市場風險作為函數。
尋根究底
債券世界裏並沒有免費午餐 — 長期跑贏大市的基金幾乎肯定承受較高風險。風險並不一定是壞事。重要的是,基金是刻意採取某風險類型,以高成本效益的方式實現其預期風險,而投資組合的構建方法亦建基於合理的經濟理據。